2024年11月22日

反思|基督徒,我们追求的是“长生不老”的救赎,还是生命之光的救赎?

作者: 李道南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2年03月22日 16:14 |
播放

耶稣又对众人说:“我是世界的光。跟从我的,就不在黑暗里走,必要得着生命的光。”(约翰福音 8:12 和合本)

我们在教会里一般认为跟随耶稣、信靠耶稣是为了永生。什么是永生呢?就是没有死亡,人永远活着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长生不老的延续,这一点在《西游记》中得到淋淋尽致的发挥。再回头看看我们的传统宗教中,长生不老的永生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。道教的炼丹术就是长生不老的研究活动,因此,明代才有很多皇帝迷恋这个丹药,以至于荒废帝业,成为亡国之君。

然而,追求长生不老的妖怪,并没能如愿吃到唐僧肉;那些为长生不老而荒废帝业的皇帝们,也都英年早逝了。可见,长生并不长,不老也无法实现。因此,长生不老不过是人们内心对现世虚荣的不舍和自欺罢了。只是他们在追求长生不老的时候,反而忘记了此世的责任,没有真正享受此世的生活。

建立在这种长生不老基础上的永生,显然并不是耶稣教导的本意。当法利赛人尼哥底母问耶稣重生时,耶稣告诉他:人的重生不是从母胎里再生一次,而是从圣灵和水的重生——这重生是生命的重建,是与上帝关系的重新建立。因此,永生也就不是肉体长生意义上的永远存在了。

那么跟随耶稣不是为了这种长生不老的永生,还能为了什么呢?我们的目的不是现世的财富和权柄,而是光明。

这就是耶稣告诉我们的,他是世界的光。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,不是有死亡,不是有贫穷,而是我们生活在黑暗中。

如果我们的生命中没有光,那么我们的生命就是一片黑暗,没有希望、没有信心,我们与动物无异。如果世界没有光明,那么世界就会一片黑暗,我们就会生活在一个没有文明,只有丛林的世界里。

因此,基督徒的信仰是关于光的信仰,基督徒信仰是让光明照进黑暗的信仰。

生命在他里头,这生命就是人的光。(约翰福音 1:4 和合本)因为我们人人都犯了罪,这罪让我们失去了生命,让我们的生命被罪辖制。因此,耶稣的到来,就是让生命离开罪的辖制,获得自由,让生命回归上帝当初造我们的样子。这生命就是我们里面的光。

正是因为此,耶稣才把自己说成是光。我们因为接受耶稣,因为跟随耶稣、信奉耶稣,这光同样照进到我们的生命里。这就是耶稣的救恩,就是耶稣给我们带来的大好消息。

但是,耶稣不仅是我们生命的光,还是世界的光。

同样是因为罪的缘故,世界也失去了光彩,变得黑暗。因此,世界同样需要光,需要拯救,回到上帝当初创造她的样子。那么,世界也需要耶稣,需要耶稣的生命之光。这样世界就会拥有生命,就会焕然一新。

但是,耶稣的光照进世界的时候,黑暗不接受光,正如我们的内心深处不接受耶稣一样。那么,我们作为耶稣的门徒,作为生命中被耶稣照进光的人,就要把耶稣的光照进世界的每个角落,驱走一切的黑暗,让耶稣的光温暖每个地方。

这就是耶稣给我们的大使命。“所以,你们要去,使万民作我的门徒,奉父、子、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(或译:给他们施洗,归于父、子、圣灵的名)。凡我所吩咐你们的,都教训他们遵守,我就常与你们同在,直到世界的末了。”(马太福音 28:19-20 和合本)

因此,这大使命不只是让人们知道耶稣是谁,他做了什么,也不只是让人的身体皈依在耶稣名下,而是让耶稣的光照进每个人的生命中,让耶稣的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里。

是走动的灯盏,尽管微弱,我们依然能为别人带来希望,驱走黑暗。

这光明不仅是一本圣经,一张福音单张,一个教会组织,她还是让一切处在不公义和黑暗中的人脱离黑暗,生活在光明之下。

这光明不仅仅是仪式上,也不仅仅是心理上,而是整体的。耶稣医治那个患血漏十二年的妇女、医治被鬼附的、医治生来瞎眼的,耶稣没有像那些从伤者身边走过只祷告和祝福的祭司与法利赛人,而是做了好邻舍,把伤者送去医治并得到照顾。耶稣的福音不是嘴上的,而是行动上的。

正是因为此,我们才能看到,《奇异恩典》的主角威伯福斯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为废奴而奔走,林肯为废奴而不惜战争,亨利杜南创建了红十字会,特蕾莎修女在印度照顾穷人。不仅是他们,我们还看到千千万万的教会慈善组织,他们奔走在贫穷或者战争的地区,让耶稣的光驱散那里的阴霾。

那么当我们说,我们是耶稣的门徒时,当我们说我们跟随耶稣的时候,当我们说我们已经蒙救赎的时候,我们的救赎是哪种意义上的呢?是长生不老意义上的身体救赎,还是生命之光意义上的救赎?

让我们成为一把火炬,所到之处黑暗尽退。让凡是沐浴在我们带去的福音光照之下的人,从身体到灵魂都获得自由。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